山東頻道 > > 正文

從“改地適種”到“改種適地”——向鹽堿地要食物的新探索

2022年12月06日 14:20:34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牽頭與18家水稻科研院所成立國家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截至2021年底已有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目前,山東已經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11個,培育耐鹽堿新品種200余種

  根據五大鹽堿地類型特征,我國已建立上覆下改阻鹽控鹽、暗管排水脫鹽控鹽、耕作破土壤粘閉降鹽等數十套鹽堿土高效利用技術模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葉婧

  我國的鹽堿地面積約為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堿地約5億畝。據農業農村部測算,在改良后的鹽堿地種植水稻,平均每畝產量約400公斤。喚醒這一“沉睡”的資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鹽堿地改造,以往是通過“改地適種”,即采用挖深溝加大水漫灌等辦法壓低鹽堿度。

  “挖溝排鹽、大水壓堿等改良措施,在不少地方將鹽堿地變成良田,但成本較高、用水量大。這促使我們轉變了思路,從治理鹽堿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秉S河三角洲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羅守玉說。

  從“改地適種”到“改種適地”,在渤海之濱的山東北部,數百萬畝鹽堿地正展露新顏: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穩產高產,棉花、藜麥等經濟作物新品種加速推廣,耐鹽堿牧草、馬鈴薯、苜蓿、對蝦等特色優良品種加緊培育。齊魯大地數百萬畝鹽堿地漸漸變身為豐收沃野。

科研人員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里研究耐鹽堿水稻長勢(2022年3月31日攝) 張麗蕓攝

  鹽堿地漸變米糧川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曾是渤海之濱不少農民對鹽堿地的形象描述。如今,這里發生了諸多可喜的變化。

  清晨四時許,山東省濱州市養殖戶王建勇踏上了前往北海經濟開發區自家蝦池的路。越過蝦池和鹽田,他看到已經有客商在等著他捕蝦了。王建勇在鹽堿灘涂上養殖了5000多畝鹽田蝦,收益可觀。而幾年前,高鹽度的鹽堿灘涂曾是他增收致富的最大障礙。

  改變源自一場相遇。2018年1月,博士畢業于中山大學、在南美白對蝦領域有著深入研究的陳錨被北海經濟開發區的“人才金政二十條”等政策吸引而來。針對當地鹽堿度高的實際,陳錨博士帶領團隊研發出了鹽田蝦及其配套的生態養殖模式。目前,這片鹽堿灘涂已有近20萬畝用于養殖鹽田蝦,塘頭收蝦價達到20多元/斤。

  由于海水侵襲等原因,黃河三角洲80%以上的土地是鹽堿地。位于黃河入??诘臇|營市鹽堿地分布面積較大。這里麥田干硬,可見堿蓬和白色鹽堿斑。過去,當地農民往往采用挖深溝加大水漫灌的辦法壓低鹽堿度,勉強達到種植條件,但“保苗不保收”。

  今年夏收時,墾利區墾利街道五莊村農戶胡長海種植的8畝濟麥60迎來了一場考核。經過測產,在土壤含鹽量3.75‰的土地上,濟麥60平均畝產460.98公斤,創鹽堿地小麥高產典型。

  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海水稻三產融合示范基地,由袁隆平青島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海水稻(耐鹽堿水稻)也迎來了豐收。2018年,袁隆平耐鹽堿水稻項目落地濰坊市寒亭區禹王濕地,改良鹽堿地,提高糧食產量的探索由此開始。2022年,經過專家測產,海水稻基地畝產698.4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四連增。

  在西北內陸,鹽堿地稻作改良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在內蒙古杭錦旗,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專家團隊開展了5000畝耐鹽堿水稻示范種植,助力農民增收;在新疆阿克陶縣,專家對下山定居牧民進行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種植耐鹽堿水稻,帶動當地貧困農民增收。

  “改種適地”背后的科技創新

  “改種適地”背后是育種技術的支撐以及耐鹽堿種質資源的收集利用。

  例如濟麥60就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小麥遺傳育種團隊專門針對旱地、鹽堿地培育的新品種?!搬槍ξ覈购的望}堿可用種質資源少、突破性品種匱乏等問題,我們自主創制出中間親本材料037042,與濟麥20雜交組合,結合多年多點、水旱交替鑒定、不同鹽度適宜度測定,選育出了抗旱節水耐鹽堿新品種濟麥60?!鄙綎|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曹新有介紹。

  對耐鹽堿種質資源的收集利用為培育新品種打下了基礎。目前,多個科研院所育種團隊在黃河三角洲農高區收集保存了耐鹽堿種質資源2.1萬份,初步選育出了45個新品系。比如,用黃河三角洲特有的野生大豆資源選育的大豆新品種,耐鹽堿能力明顯提高。更為可貴的是,新品種與非鹽堿土地的普通品種產量相當。

  “我們依托農業農村部國家沿海地區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圃(庫)等種業創新平臺,建成耐鹽植物種質資源庫(圃),已選育苜蓿、燕麥、甜高粱、藜麥等一批新品種(系),示范推廣6萬余畝,畝增效益15%至20%?!秉S河三角洲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工作專班副組長、研究員劉志鑫說。

  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介紹,科研人員收集整合具有耐鹽堿特性的水稻種質資源,建立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庫,利用雜交水稻技術、遠緣雜交、太空育種、化學誘變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多種技術手段,創制了一批耐鹽堿水稻新種質。種質資源庫現有種質資源1800余份,包括耐鹽、耐旱、耐堿、優質,以及有色稻等資源。2017年中心牽頭與18家水稻科研院所成立國家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截至2021年底已有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為適應不同的鹽堿梯度,科研人員也注重培育耐鹽堿牧草、棉花、對蝦等特色優良品種。以山東、河北為代表的北方鹽田生態系統養殖模式正在崛起,養殖成功率以及產品品質都超越了傳統池塘養殖模式。

  陳錨現在帶領團隊向更高的科研陣地沖鋒,利用初級海水養殖對蝦,初級鹵水養殖豐年蟲,中級鹵水提取溴素,飽和鹵水制鹽,苦鹵提取鉀鎂,最大限度地對海水進行綜合利用。

  為了進一步提升鹽堿灘涂的養殖效益,2019年12月,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引入從事海馬養殖研究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張東。如今,張東已突破了海馬養殖成活率低、親海馬繁殖率低、病害發生率高等技術瓶頸,正在研究鹽田蝦與海馬同池套養技術。

  目前,山東已經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11個,培育耐鹽堿新品種200余種。

  “改種適地”并不意味著放棄治理鹽堿地。針對西北灌區鹽堿地、西北內陸鹽堿地、東北蘇打鹽堿地、黃淮海平原鹽堿地以及濱海鹽堿地五大鹽堿地類型不同特征,我國已建立上覆下改阻鹽控鹽、暗管排水脫鹽控鹽、耕作破土壤粘閉降鹽等數十套鹽堿土高效利用技術模式。

[ 編輯:張建波 ]
歡迎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71129186562
国模吧双双大尺度炮交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