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5月1日起施行
在山東,電動車是很多家庭生活的標配,相應也成了交通管理的難點。不戴頭盔、超速行駛、電動車上樓以及不安全充電等現象,帶來一系列安全問題。5月1日起,《山東省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施行。新的法規將為電動自行車管理帶來哪些變化,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騎車不戴頭盔
如何執法來保證效果
《辦法》中明確了對電動車通行的相關要求以及面臨的處罰,以手持方式撥打、接聽電話以及未規范佩戴安全頭盔的,由公安交管部門給予口頭警告,責令改正,并登記相關信息;再次違反且經責令改正仍拒不改正,或者造成危害后果的,處20元罰款。
4月28日,濟南交警支隊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濟南目前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為363.3萬輛。與龐大的保有量相對應的是,2021年度全市發生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事故3665起,死亡285人,受傷4927人。據統計,涉及電動自行車的死亡事故中,70%是頭部顱腦損傷。這組數據也佐證了將佩戴頭盔等納入《辦法》的必要性。
去年開始,山東不少地方加大了對駕乘電動自行車佩戴頭盔的管理。雖然效果明顯,但整體佩戴率偏低。此現象為何屢禁不止?交管部門坦言缺少管理的“底氣”。從全省的情況看,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各地仍以勸導和教育為主,不會做出處罰。不過《辦法》的出臺,為電動自行車出行劃出“紅線”。
電動車數量龐大,路面管理資源有限,管得過來嗎?如何管?有了法律依據,下一步怎么通過執法來保證效力值得思考。
濟南的做法或許值得參考。2021年以來,濟南加大了對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科技措施的研發及應用力度,實現了對上路行駛的電動自行車“前拍臉、后抓牌”。智能交通攝像機能自動記錄不佩戴頭盔、闖紅燈、逆向行駛等違法行為。接下來,濟南交警支隊也在研究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抓拍“瀏覽電子設備、手持方式撥打電話”“未懸掛號牌”等違法行為。
“飛線”充電
目前仍是“老大難”
《辦法》中對電動車的停放和充電問題作了規定,比如禁止在樓梯間、樓道停放,不得違反用電安全要求私拉電線和插座為電動自行車充電。對于電動車的停放和充電,相關部門也做了不少努力,但電動車上樓、“飛線”充電等現象還是屢見不鮮。
4月28日,記者實地探訪濟南部分小區發現,電動車上樓、“飛線”充電等情況普遍。在棋盤小區緊挨的兩棟樓,就有三輛電動車飛線充電。其中有一根直接從頂樓六樓延伸下來,電線松垮垂墜,看上去十分危險。在濟南的佛山苑小區記者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居民張先生介紹,他所在的兩個樓棟96戶共用一個車棚,充電樁卻只有10個,無法滿足大家同時充電,此外小區很多樓棟沒有加裝電梯,只好“飛線”充電。
除了充電樁不足、停放區域小等客觀原因以外,還有的居民嫌充電貴、麻煩。監管方面誰來管也是問題。一名小區物業管理人員說,因為沒有執法權,物業只能是宣傳教育加勸阻,“希望能夠出臺管理細則,多部門一起協同發力,整治問題?!?/p>
因此,要解決老大難問題,需要從停放區域、充電樁、居民意識、部門監管等多方入手。而《辦法》中明確了在新建住宅小區,應當按照規定配套建設電動自行車停放場所和充電設施設備。已建住宅小區應當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等,建設電動自行車停放場所和充電設施?!掇k法》中還鼓勵住宅小區的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通過制定管理規定、加強宣傳教育等方式,引導業主為電動自行車安全充電。
騎手意外保險
部分企業仍難保障
《辦法》第26條,提到了快遞、代駕、外賣等服務企業應當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對本企業所屬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以及用于本企業業務經營的電動自行車的管理,并根據需要購買第三者責任險、駕乘人員人身意外傷害險等相應的保險。
外賣、快遞行業從業人員在配送時效的考核壓力下,會群體性地選擇違反交通法規。濟南交警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以來外賣行業交通事故281起,占全市非機動車責任事故的3.9%,其中有7人發生過兩次交通事故、1人發生過致人死亡事故。按照騎行方式發現,電動車違法占比較高,約占89.78%。
調查發現,許多外賣從業人員的保險并不健全,所以事故之后權益也得不到合理保障。據了解,外賣平臺與騎手之間是沒有直接勞動關系的,平臺和騎手的關系主要是專送和眾包。其中專送騎手與第三方平臺存在勞動關系,即使如此,他們也不享受社保等待遇。一名美團外賣平臺騎手告訴記者,他們只有每天3元的意外險,而這個意外險也是從工資中扣除。其他的外賣平臺亦是如此,因為騎手與外賣平臺不存在勞動關系,除了部分有商業險外,幾乎沒有任何保障。眾包騎手的保障比起專送騎手,狀況則更糟。
電動車超速
銷售方竟主動“提速”
《辦法》中提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銷售改裝速度裝置,使最高時速超過強制性國家標準。
在電動車時速方面,根據2019年國家頒布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電動自行車車速不得超過25公里每小時,而現實生活中,不少電動車的速度早已超過標準?!拔覀兊钠骄鶗r速都在30公里到40公里之間?!币幻赓u小哥告訴記者。除了外賣小哥,馬路上超速的電動車也不在少數。
新國標出臺后,電動車廠家在生產時會給電動車加裝限速線,有了限速線后電動車最高時速只能跑到25公里每小時。但在實際銷售過程中,有不少門店為了吸引顧客,選擇將限速線拔掉,提速似乎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
超速電動車極易引發交通事故,并且出現交通事故時容易引發爭議:到底是按照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進行處罰?有交管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事故是動態的,出事故的瞬間時速不好測量,所以主要以是否具備腳蹬子來判別。對此,各地交警的說法不一。
交管部門人士認為,從路面管理的角度處罰管理電動車速度比較難實現,應該從源頭上進行規范。另外,廣大市民應該提高安全意識,對提速行為說不。
淘汰期臨近
白牌車去向成焦點
走在街頭可以看到,電動二輪自行車牌照分為兩種顏色:綠色和白色。白色牌照電動車是指不符合新國標規定的超標電動車,根據規定這些將面臨淘汰。整個山東超標電動車的存量是巨大的,僅濟南就有190多萬輛,因此各地也設置了過渡期進行逐步淘汰。目前各地過渡期即將結束,如何處理成為關注焦點。關于淘汰超標電動車,目前各地還未有公開的詳細政策。
調查發現,濟南許多電動車門店都開設了以舊換新,但換購數量卻非常少。不少市民表示換購價格偏低導致換購欲望低下。換購的價格在200元到800元不等,如果電動車完全當廢品回收,價格在200到280元之間,質量稍微好些的,還能行駛的一般在500元到800元。此外,不少人還在觀望是否會延長淘汰期。
行業人士認為,一方面,山東應該盡早明確消息,是到期必須淘汰還是延期,讓廠家、商家和市民等各方提前準備;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出臺惠民政策,指導電動車廠家對淘汰下來的超標車統一回購或以舊換新,比如給予相應換購補貼,激發市民的換購欲望。